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23-07-03 20:10:10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章。


(相关资料图)

篇1: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 莲的形象 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莲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清高)

说 花的寓意 菊——隐逸者 正面衬托

莲——君子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 反面衬托

篇2: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让学生动笔加深理解。

篇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导入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三、赏莲――――――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1、朗读

2、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品莲――――分析阅读体会形象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五、悟莲―――讲解阅读品味意境

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篇4:《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瞻岐中学  范红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的特点。

2、掌握“蕃”“染”“植”“鲜”等实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等虚词的不同用法。

3、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4、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教学思路分为三步:预习交流------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反馈。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中品析、品读结合。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拟定用以下教学方法:质疑点拨法、提问答疑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感性认识。

三、预习交流:

1、作者资料 及题目含义  2、预习中存在的疑难字词和句子翻译3、说莲花的诗句

题 目 中 的 “ 莲 ” 点 明 了 写 作 的 对 象 ,“ 爱 ” 表 明 了 作 者 的 感情 ,那 么 “说 ”呢 ?

明 确 :“说 ”是 一 种 文 体 ,通 常 借 某 一 事 物 说 明 道 理 。 那 么 题目 就 可 以 理 解 为 “说 说 喜 爱 莲 花 的 道 理 ”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简介背景,引入新课,激发情趣

导入: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些描写莲花的诗句,刚才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后朗读诗句。

2、朗读课文:请学生课文朗读,

1》.请 大 家 一小组为单位小 声 读 课 文 一 遍 ,要 求 是 读 准 字 音 、句 子 。

2》.请 一 个小组同 学 朗 读 课 文 , 其 他 小组同 学 注 意 听 在 读 准 字 音 方 面还有没有问题 。

3.》请 大 家 大 声 朗 读 课 文 一 遍 , 注 意 体 会 语 气 、 语 调 , 尽 量 读出节奏感 。

4.齐 读 课 文 。

(二)、分步品味

1、小组合作学习本文词句,把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子划出来。(组内讨论,组间交流补充质疑)

2、推究文理,把握重点

(1)、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语句回答。学生勾画语句。

预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既然是描写莲花可爱,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带着哪种感情去读?

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老师总结、提示:注意读出喜爱、赞美的感情。

(3)、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小组合作学习,统一后,展示,交流补充质疑。

预设:生 长 环 境 :“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的 高 洁 ,“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 的 庄重

体 态 香 气 :“中 通 外 直 、不 蔓 不 枝 ”的 正 直 ,“香 远 益 清 ”的 芳香 。

风 度 :“亭 亭 净 植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的 清 高 。

(4)、作者由莲花的这些品格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君子,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他的意思。(莲,花之君子者也)

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好像不仅仅是为了突出“爱莲”,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什么?(表明自己要做像莲一样的君子)

由些可见,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因为作者认为:做人就一定要做一个像莲花一样的人。

如今,当我们理解了作者的心声,再次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们应该怎么去读。(满怀激情地读)

3、品味意境,突破难点

文中除了写莲花以外,还写了什么花?请找出相应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找出字词说明作者对它们的态度。

预设:(1)、菊花:陶后鲜有闻

菊花在百花凋零时,它独吐芬芳,所以陶渊明非常喜欢。 (不喜欢,是惋惜)

(2)、牡丹:宜乎众矣

牡丹色彩鲜艳,绚丽多姿,很受世人们的喜爱。不喜欢。讨厌。鄙视。

(3)、本文中出现了三种花,作者到底是想突出哪种花?那作者写菊和牡丹又有什么作用?

莲花  衬托

已经有菊花作衬托了, (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4)、现在,我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悟,带着这些领悟,我们再来朗读一次文章。

(三)、总结反馈

这 篇 课 文 ,作 者 借 物 喻 人 ,托 物 言 志 ,将 花 的 形 象 比 拟 为 人的 品 质 ,以 莲 的 形 象 比 拟 不 慕 名 利 、洁 身 自 好 的 生 活 态 度莲 之 情 表 达 自 己 对 这 种 生 活 态 度 的 赞 赏 与 追 求 ,同 时 表 达 自 己对 追 名 逐 利 、趋 炎 附 势 的 恶 浊 世 风 的 鄙 弃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宋)

菊     隐逸者(鲜) 惋惜  --正衬

花      莲     君子(何人) 赞美  --托物言志

人      牡丹   富贵者(众) 鄙视  --反衬

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这篇课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从教学设计过程来说,我觉得这节课的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达到怎样的效果?在上课前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明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导入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音画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扩充了教学内容,节约了教学时间。

在课文文意疏通方面,让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句,借助文下注解,弄通文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很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节省了大量时间,可谓一举三得。

三、,灵活运用教法,因材施教。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各种教学方法,恰当使用小组合作交流,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写法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流程衔接顺畅,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思维活跃,较为顺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在问题设计上也注意存在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师生交流顺畅和谐,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

再有在合作探究学习上,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老师的问题,大家一起动脑,寻找答案。在课程的进行中,随时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不断发现共性和个性化的问题,随时给予提示和解决,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生命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是新课改赋予我们每个老师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这堂课只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海中收获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浪花,在新课改的漫漫长路中,我会上下求索,为语文教学事业凭添一份微末的力量。

范红杰

[《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5:《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

难点:文言判断句式;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课文的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      )濯(         )涟(         )亵(        )噫(         )鲜(          )

3、解释划线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3)不蔓不枝(       ) 4)香远益清 (   )

5)亭亭净植(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7)花之隐逸者也(        )8)花之君子者也(               )

9)陶后鲜有闻(      ) 10)宜乎众矣 (          )

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整体感悟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当堂训练

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7、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

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

莲--予--君子者(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李民

[《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6: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学生自读第2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禹yu锡xi馨xin鸿hóng 儒rú牍dú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五、研读课文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

友人博学惟吾德馨

情志高尚

篇7: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篇8:《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 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 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四、文言词学习

1、翻到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2、另外,“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七、板书

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     体态香气    君子     托物言志

神采气度                         不慕名利

爱莲说                                                 洁身自好

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区浩海

篇9:爱莲说(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鲜花和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板书课题及作者:爱莲说 周敦颐。点拨“颐”字的写法。

二、体裁作者

1、释题: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说”这种文

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指明同学朗读“说”的知识。)

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介绍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词语注音并释义  蕃  亵  濯 鲜

2、指定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正音、纠正语气等。

3、请同学疏通文意。

四、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这七个短语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

篇10:《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谭义专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1:《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全文共119字,短小精美,言简意丰,构思巧妙,骈散结合。文章的诸多妙处,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领会品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九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学习字词、示范朗读、朗读指导、课文学习、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播放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朗诵片后,可采用如下的导入方法教师荷者莲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既爱它的风姿绰约的外表,更爱它高洁傲岸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写莲诵莲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精品之作,但写得最好的,当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词句,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了解类比衬托手法(难点),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3、领悟文章所表现的作者志趣和情操(重点)。

4、了解骈句知识。

三、教材处理与教学基本思路:

1、充分自学,掌握词句,疏通文意。课初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导、课文补注。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三分研讨,七分读”,以读代讲,反复体悟。

课初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文句凝练的精美语言,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感情。课中精读,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末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精美语言,增强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

3、抓住“爱”字,揭示主旨:

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那么,爱的原因是什么?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值得爱?作者用莲象征什么呢?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操守和感情?引导学生弄清这一点,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

4、给学生留出思维、质疑的时间:

课初留出充分自学的时间,课堂提问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课末留出学生质疑的时间,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尤其是鼓励学生针对作者的观点或者对课文的传统认识发表新的看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独创性。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可在课堂剩余时间布置作业,安排小作文,题目:《XX赞》,目的是学习此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篇12:《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案牍(dú)铭(míng)

(2)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词:

1)鸿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

2)形古:形体,身体今:形状,例子

3)馨:古:美好。今:芳香。

4)丝竹:古:琴瑟,箫管之类弦乐器。今:丝绸、竹子。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灵巧,灵验。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身体。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文中重点字词。

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灵,灵验,神奇。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借代)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扰乱。

14)案牍: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篇13:《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多

濯:zhuo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 《爱莲说》教学设计

★ 爱莲说教学设计

★ 《爱莲说》教学设计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

★ 《爱莲说》教学设计5

★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台阶》教学设计

★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卖炭翁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